羅莉.奈爾森.史皮曼《生命清單 The Life List》


投稿者:筠妮思



母親(伊麗莎白·博林格)的離世,並沒有直接讓布雷特·博林格成為部分財產的繼承者,卻給她留下自己在十四歲寫下的清單。母親要求布雷特在一年內完成清單中的 10 項目標,作為繼承財產的唯一條件。這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清單,徹底的改變了布雷特的人生。

失去了繼承公司的機會、被母親開除、還要完成 10 項自己在二十年前設下的人生目標,布雷特覺得母親在玩弄她。在這二十年間,自己已經改變了許多,這 10 項被母親篩選出來的目標已經不是自己嚮往的了。然而,布雷特卻從媽媽給自己的信件中了解到,原來母親是那麼地愛她。母親就像是在冥冥中安排她完成這些任務的天使。

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布雷特失去了戀情。一直以來,她把男友當成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為了男友,放棄了她想要做的事情。起初,她因害怕男友知道自己沒了遺產後會離開,不敢向男友提到關於清單一事。隨著自己完成清單裡的目標,她了解到了自己已為愛失去了自我。

——————有雷分享——————

失去了交往多年的戀人後,布雷特要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這項 “生一個小孩,或者兩個” 的目標?生命總是在最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帶給我們最美麗的驚喜。最後,布雷特不僅順利當上了媽媽,也從中體會到這角色所帶給她的幸福與使命感。

故事裡最令我感動的是伊麗莎白對布雷特的愛。母親用了這樣的方式,讓布雷特整頓自己的生活,把多年所丟失的自己重新找回來。母親很清楚布雷特的內在需求是什麼,也明白布雷特目前所過的生活並不符合自己的志向。我認為,促使伊麗莎白設下這個 “完成清單才能繼承財產” 任務的動機在於,主要是不願布雷特步上自己的後塵——在愛中失去自己。她用了一個非常溫柔的方式迫使布雷特去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價值觀,從而做出改變並得到幸福。

很多人都習慣把別人的目光、社會的期待看得比自己的需求與價值觀更為重要,往往在潛意識裡影響了我們所做出的決定。要拋開這些隱形的枷鎖並不容易,很慶幸的,故事中的布雷特做到了。當我們活得最接近原始的自己的時候,自己就像一塊磁鐵,把所有適合自己的正能量都吸到自己的身邊。這些能量讓我們散發出專屬於自己的耀眼光芒。

此外,我們不能把所有專注力都放在物質上。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從物質中得到精神上的富足感。伊麗莎白沒有直接把遺產交給布雷特繼承,而是讓她尋找那失去已久的自我。伊麗莎白深知,即使布雷特擁有了物質上的一切,她依舊過著不幸福的生活。布雷特最終領悟到了,無論自己是否能在限時內完成清單並領到媽媽為她準備的遺產,自己都會過得很好。她逐漸把專注力放在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上。

————————————————
投稿者:筠妮思

她說:我感性,愛看書,看劇。也喜歡寫字。
“找到自己獨有的溫度,寫出屬於自己的篇章。”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yunniseshares
Instagram:@yunnise.shares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生命清單》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