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電影觀後感

白日之下

簡君晉《白日之下》 白日之下沒有新鮮事 荒謬又無情的事情 每天都在社會暗處上演 善未必有善報 惡未必有惡報 可是沒有人報導 就不會有人知道 人們真的很善忘 縱然無法掀起驚濤駭浪 但泛起的一絲漣漪會蔓延開來 被掩蓋的暗潮洶湧 總有一天會攤在陽光下 當全世界與你為敵 質疑自己是難免的 反思自己是必要的 公正 公義 尊嚴 值多少? 只有自己的心可以衡量 掙扎動搖後還是覺得自己是對的 那就對這世界喊一聲「頂你個肺」 然後咬緊牙關繼續堅持 冰山一角 或許無法改變世界 但至少可以讓自己不被世界改變 那就足夠了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連結: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頁人雨 ...
閲讀更多

前任攻略4:英年早婚

田羽生《前任攻略4:英年早婚》 看完這部電影後,一名中學生跑來跟我說,《前任3》比較精彩也比較催淚。而我告訴他,年紀不夠大的人會看不懂這部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從來就不是來為了催你的眼淚的。 如果說《前任3》是在道出我們年少輕狂時的種種悲歡和遺憾,那《前任4》通篇給人的感覺便是人到中年時,受到層層枷鎖限制後的掙扎抵抗與無奈退縮。也難怪《前任4》難以讓我們哭得死去活來,畢竟一來中年人生本來就像一潭死水,二來能看懂這部電影的我們也早已麻木,偶爾悲歎,卻很少再哭了。 電影依舊分為孟雲和余飛兩條故事線。其中余飛和丁點的“結婚冷靜期”道出了無數情侶在面對結婚時的恐懼。有別於電影開頭與孟雲相親的那些充滿現實主義的結婚觀念,余飛和丁點是真真實實地想要為了與彼此共處而邁向婚姻,但他們也在過程中感受到太多疲憊和衝突而差點不歡而散。 余飛和丁點好幾次向我們詮釋了現代人恐懼婚姻的原因。社會為婚姻套上太多枷鎖,導致婚姻摻雜虛偽和銅臭味,也讓身處於婚姻當中,想要很努力去愛彼此的余飛和丁點感到疲累和憤怒。而現代人日益自我中心和缺乏同理心的通病也讓互相包容變得更為困難,加上生活的重重壓力和突發狀況,讓原本為了互相照顧而在一起的兩人就這樣變成互相消耗。 當婚姻變成一種互相算計和利益綁定,就算到了“老年”我們依舊會不想結婚,更何況是“英年”。畢竟這樣的婚姻,誰會想要呢? 而孟雲的故事線則道出了現代人對人際相處的迷茫。電影通過孟雲相親和孟雲與林佳重逢這兩個橋段,塑造出孟雲重感情的形象,以及對現代功利主義婚姻的反感。這樣的塑造讓我們以為孟雲會珍惜與柳柳之間的感情,畢竟他們倆是那麼的合拍,且柳柳對孟雲的喜歡也很純粹,不含一丁點功利主義的成分。 但孟雲終究讓我們再次大跌眼鏡。對比他在事業上的衝勁,他在感情上的猶豫和自我中心傷害了林佳、王梓,也傷害了柳柳。於是我們眼中的孟雲成為一個矛盾的人,既喜歡對他義無反顧的女生,卻又在關鍵時刻踩了剎車;既重情重義,卻又不去珍惜眼前的幸福。 但正當我們為孟雲感到歎息,甚至認為他是“渣男”的時候,我們也別忘了他其實也是現代人的縮影。如今的我們深受社群媒體的影響,人們更依賴手機熒幕所帶來的距離感,以及隨時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回覆、回覆什麼、怎麼回覆對方的掌控感。這樣的依賴讓我們變得逃避面對面的社交,不願面對人與人相處的種種不確定性,也更難進入親密關係。就如孟雲說的:“跟一個人保持親密關係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生活中只能接受偶爾,而不能接受長久。” 現代社會為中年人套上了太多責任和枷鎖,導致現代人連照顧自己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照顧身邊的人。美好的愛情之所以越來越難得,不僅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有太多方面需要兼顧,也是因為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成就,卻忘了彼此的孤獨,更忘了要互相珍惜和遷就。 若我們執著於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走不出來,我們錯過的或許不只是那遠方的風景,還有那近在咫尺向你揮手,你卻視而不見的人。人到中年,總會背負許多枷鎖,但總有一件事值得我們傾盡全力,也總有一些人,值得我們勇敢一些。 如此,或許就能不負過去的積累,以及眼前的遇見了吧。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連結: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鄭泳介 ...
閲讀更多

前任攻略3:再見前任

田羽生《前任攻略3:再見前任》 由於暫時沒空到電影院觀賞《前任4》,於是只好在家以兩倍速複習一下它的“前任”,聊以安慰。 藉著電影中兩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這部電影可謂是紅遍大街小巷,而儘管故事本身很單調,甚至有些煽情,但還是藉著主角和配角們說出了許多人在感情中那些說不明白的蒼茫,偶爾想起還會感到心酸。 畢竟分手是現實中最倉皇的撤退,更何況你還把心留在對方那兒,沒哭個聲嘶力竭都沒法帶走。 電影中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分手畫面。孟雲和林佳儘管看似用情至深,但分手後卻都不願放下面子,總是等著對方挽留或屈服,結果到最後只能換來一場令無數人淚如雨下的告別儀式;余飛和丁點儘管看似野性難馴,但分手後卻又頻繁聯係,藉著一次又一次的藕斷絲連促成一次又一次溝通的機會,反而讓戀情得以延續。 這似乎在告訴我們,愛情中相互溝通有多重要,余飛和丁點那非常孩子氣的溝通過程反而讓他們看似復雜的愛情變得單純許多,反觀孟雲和林佳則是在越來越複雜的心境中葬送了彼此的感情,畢竟愛情像眼睛,不僅容不下沙粒,也容不下偏見和猜忌,更容不下我從你的眼裡看不見我自己。 然而比起溝通,我覺得電影最重要的主題是學會放下。 故事中孟雲和林佳在分手後各自煎熬,卻又踏不出互相挽留的一步,讓愛情成為悲劇。他們都在等待對方挽回的同時,給自己找千百個理由不要屈服。“找理由不挽留”和“找理由挽留”變成他們倆分手後的拉鋸,但打從他們不斷找理由開始,他們的愛情就註定走不下去,分開已成定局。 人生中我們為太多事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以為這樣便能賦予意義和重量,但有些事是不需要理由的,愛便是其中之一。 有了理由的愛,就太複雜了。 但明明兩人都失去了當初純真的愛,卻還是在分手後那麼撕心裂肺呢?我想那是因為他們都捨不得,這可以從他們必須用一場壯烈的分手儀式來告別中看得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對過去的種種眷戀和不捨,而無法與對方道別,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那些過去的美好終究只能停留在過去,貌合神離的兩人就算回到同樣的地方做同樣的事,也不會找回同樣的快樂。 “因為成長,我們逼不得已要習慣,因為成長,我們忽然間說散就散。” 歌詞似乎簡單道出了愛情走向終點的原因,但或許愛情真正的終點,是我們彼此有了不同的需要,卻都沒有看見對方的需要。兩個人在一起終究是互相妥協的過程,有時我讓你一點,有時你讓我一些,有時我等你跟上,有時你拉著我走快一些。 人生始終是動態的過程,愛情也是。沒有什麼是從一而終的,除非彼此能不斷調整心態,共同成長。 我們都曾對那種兩小無猜的愛情趨之若鶩。那種奮不顧身的衝勁和無條件的信任,讓愛情變得純粹美好。但如今社會復雜,人心險惡,我們被要求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得喘不過氣,又要如何毫無理由地去追尋真愛呢? 所以成長也好,時間也罷,不愛有很多理由,悲傷有很多理由,分手也有很多理由。那些強撐出來的體面和所謂的成長不過都是不愛的包裝,那誰先放手,又有什麼關係呢? 同樣的,若彼此依然相愛,那些無足輕重的理由,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連結: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鄭泳介 ...
閲讀更多

鯨 The Whale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鯨 The Whale》 《無聊的鯨魚》 女兒拍照把肥胖得不堪的爸爸擺上臉屎書,以文雅卻具侮辱性的字眼把爸爸形容得無地自容…… “當他開始燃燒,地獄裡會噴出油脂的火。” 爸爸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女兒最真實的情緒表達,而且覺得她文筆不錯,反而是自己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情。 他永遠無法彌為了同志情拋棄妻女的過錯,而面對男伴輕生的打擊以後,又用一種極端暴飲暴食的方式,逃避現實。 他確實像一隻龐大擱淺在岸邊的鯨魚,滿滿油脂的味道,彷彿一點火就會爆炸,不斷喘息,奄奄一息又死不了,長期躲在小樓房裡,足不出戶,面對自理能力 缺陷和病痛的問題,只會不斷I'm sorry,掙扎中自憐自艾求存。 空洞的樓房就像地獄 (場景就只限於樓房),龐大孤獨的軀體無法填補若有所失,所有笨拙動作徒增狼狽,唯一可取的是,書堆裡瀰漫殘餘的文學寄託。 樓房進進出出,屈指可數的角色,其實都是受了傷的靈魂,在壓抑的悲傷找不到出口,等待救贖,包括憤世嫉俗的女兒,離婚失落的妻子,茫然失措的年輕傳教士, 冷暖自知的看護,甚至揮之不去死去的角色,在信仰和同性戀身份矛盾中,選擇了輕生不歸路。 在這沒有答案,不斷拉扯的節骨眼上,任何人都不能拯救另一個人,只有誠實的面對自己。 鯨魚的爸爸最後臨終前的解脫,不是禱告,原來是想聽一遍女兒小時候寫的「白鯨記」讀後感,那是他讀過最棒的文章: “當我讀到那些只是在描述鯨魚的無聊章節時,我覺得難過極了,因為我知道,作者只是想把我們從他自己的悲傷故事中拯救出來……” 人最終不過要找回源自於生活的情感而釋懷,因為真摯所以感動。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連結: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普普 ...
閲讀更多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Jeff Orlowski《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這部紀錄片是給現代人的當頭棒喝,讓我們可以從社交成癮的輪迴裡跳出出來,看清背後的行為經濟學如何操控我們的習慣,餵養我們的潛意識,替我們選擇,讓我們失去判斷 能力。 不停地、無意識地滑著螢幕,等你恍然大悟時已經消耗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刷著無意義的貼文影片。 但你每一天卻擺脫不了這個惡性循環,就如同影片裡的工作人員深深明白社群媒體如何操作,可是卻還是會深陷其中。 「How do you wake up from the matrix when you don’t know you’re in the matrix?」 在這個資訊爆棚且觸手可及的時代,每個人都怕自己會慢半拍,怕自己會跟世界脫節,要完全刪除或戒掉社群媒體比登天還難,可是至少我們可以選擇理性地 使用它。 例如限制螢幕時間減低對它的依賴,選擇沒有瀏覽紀錄、搜尋歷史的搜尋引擎,避開演算法的推薦,自己點擊想要看的貼文影片等等。 「Social media is a drug」 科技網絡的確為人類帶來了更便利舒適的生活,不過一旦被濫用,將會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某一部分人利用它煽動情緒分化人類,而大眾也懶得思考辨別信息的真假,只吸收同溫層共享的狹隘視野。 這無可厚非因為我們只想看到我們想看的信息,而AI也很聰明地根據我們的喜好,篩選可以抓住我們眼球的信息,推薦我們會購買的產品。 然而這些資訊就是事件的全貌嗎? 我們買的只是一時的慾望還是必需品呢? 這個現像如果持續發酵無人控管,人類只會越來越自以為是,持續被兩極分化的世界多麼可怕。 「 It’s not about the technology being the existential threat, it’s the technology’s ability to bring out the worst in society, and the worst in society being the existential threat.」 科技的進步發展總會帶來相應的弊端,若被有心人士利用更可能帶來毀滅性的效應。 當初諾貝爾發明炸藥的目的只是為了提高開礦修路的效率,可是最後卻淪為戰場上的武器。 而社群媒體就是現代人的炸藥,炸藥在你手中,你可以選擇如何使用它。 倘若你的下意識開始被它操控,接下來就會是無止境的沈淪,難以自拔。 是璀璨奪目的煙火還是殺戮無數的炸藥,全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Technology — it’s simultaneous utopia and dystopia」 我是透過社群媒體得知這部紀錄片,而我現在也正在使用社群媒體來推廣它。 是不是很矛盾很諷刺呢?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投稿须知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頁人雨 ...
閲讀更多

淺草小子

劇團一人《淺草小子》 編註:有雷分享。 「我可是諧星,你這個笨蛋!」 說起北野武,有人想到的是《菊次郎的夏天》裡的怪大叔,陪著主角一起度過富含童心的夏日;也有人欣賞他獨具風格的暴力美學電影,像是《大佬》 等電影,寫實又乾淨俐落(這種電影風格讓我想起某個戀足癖導演),連電影巨匠黑澤明對他有很好的評價:「如果沒有你,日本電影的未來將會是一片混沌 」;當然,也有人認識他是因為有關他的緋聞,數不清的再婚和離婚,還有口不擇言的發言。 在對還沒寫這篇文章的我來說,「北野武」這三個字還停留在以上的敘述,但是正當我查閱到他的羅馬音名字時,takeshi這個字在我腦袋裡一直打轉, 一個小時候看過的節目的名字突然從我腦海中的某個地方竄了出來。 那即是百戰百勝王(Takeshi Castle),而這檔節目是他主持的作品之一。 這讓我回想起了曾經坐在電視機前看這個節目的場景,那些有趣的闖關遊戲,一幕幕地在屏幕播放,闖關者滑稽的動作常常逗得我人仰馬翻 ;現在想想不免會心一笑。 日前宣布將在今年底上映的北野武新作——《首》在我記憶中勾起了他的名字,讓我想起了這部改編自北野武同名自傳的電影——《淺草小子》。 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法蘭西座的一個地方,曾經這裡大師雲集,有許多從這裡出身的著名藝人,但如今劇場只能靠脫衣舞吸引特定族群來勉強度日。 我們的主角-阿武。 剛從大學輟學,因受到脫衣舞間隔時表演短劇的喜劇大師——深見表演的吸引,從而開始在法蘭西座做起了電梯員的工作。 “我們要的不是被觀眾嘲笑,而是逗他們笑” 阿武的第一次台上演出,算是意外。 那時他要演飾一個風塵女子,於是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滑稽,大概是想透過這個方式吸引觀眾們的注意。 但見此深見對他大聲斥責,說到:「才沒有女子會打扮得那麼醜陋」看到這一幕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深見對他戲劇演員的職業的重視,對它有很深 的執著。 台下的觀眾為阿武滑稽的表演鼓掌,深見也會痛斥那位觀眾,並說到這樣並不是真正的表演,這樣的鼓勵並不助於阿武表演能力的進步。 這部電影最讓我眼前一亮的莫過於踢踏舞。 1.它是北野武在電影裡回憶的開始的契機 2.阿武第一個從老師深見學習的東西 3.阿武打算在漫才舞台上展現真正的本領時也踏了一段,其中點睛之筆莫過於阿武一開始練習踢踏舞配樂《king and queen》,是由大間々昂製作(他也是《水星的魔女》原聲帶 的創作者!) 歡快的曲調,配上阿武踢踏舞的腳步,變成了我在這電影裡的記憶點之一。 “老奶奶,聽完我們的故事之前先別死啊!” 在開始了短劇演員的生活後,阿武越來越融入法蘭西座的生活。 只不過,繁榮的時代終有沒落的一天,劇場來的人越來越慘淡,到了門可羅雀的地步。 反之漫才表演成功搭上電視機興起這條順風車,在大眾群體裡熱絡。 深見對這種新型表演藝術很厭惡,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表演。 一開始阿武也是如此,但是看了幾次漫才表演後,還是被這種表演安麗了。 先輩的一同參與,阿武最後還是轉行成為漫才演員。 老實說看到這裡讓我想到曾經從歷史老師說過日本人的一個習慣,就是當他們從事了某個職業,便基本上把餘生都投入在這個職業了,轉行在敬業的他們眼裡變成了 一種被瞧不起的行為。 這時,師傅深見變成了一道難關。 聽到阿武要轉行成為漫才演員,他無疑是很憤怒、很不解。 但阿武還是頭也不回地走了, “我曾經和過去的人生一刀兩斷,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 一開始漫才雙人組遭到他人冷落、不受重視、瞧不起等等一系列不順遂的事情發生,但自從改了組名以及阿武打算用最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說漫才——吐槽,從此一炮 而紅。 這讓我感覺到有點現在單口喜劇的樣子,不過翻找了北野武的漫才表演,發現到他們說話的節奏是非常快的,不禁還是敬佩起要同時兼顧內容、觀眾反應、抑揚頓挫等等的元素 ,屬實不易。 與阿武截然相反的是深見。 法蘭西座的觀眾隨著電視機的普級來的人越來越少。 最後,不得已只能到別處打工。 隨著妻子的病倒,他才意識到現實總歸與理想不同,但他還是對支持自己的妻子報喜不報憂,說道哪天他還會東山再起,但他心裡也知道真正的答案。 一次功成名就的阿武回到淺草拜訪深見。 兩人在酒館中一唱一和,逗得酒館的人笑得合不攏嘴。 回到家後,深見向妻子的遺照感嘆阿武的成就。 「我當然也不會輸給他的啊,畢竟我是淺草的深見啊」但一縷香煙的餘燼,讓一切在這裡暫停了。 很喜歡 ‘看電影了沒’ 對這一幕的詮釋:“在最開心的時候離去,也許也是一種幸運”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巧妙的事是它同時容納了一個年輕人為夢想最初的拼搏,和一個長輩對自己的夢想最後的堅持。 這兩個元素碰撞在一起,誕生了這電影。 電影的結尾甚是巧妙。 北野武本人回到法蘭西廳,走著走著,彷彿看到了許多過去的景象。 那些嘻嘻鬧鬧,大家猶如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光。 最後再分享一下北野武的一首歌吧,歌名也一樣是《淺草小子》,在電影的最後也有播放,滄桑的歌聲,配上歌謠般的曲,實在引人入勝,彷彿回到那個逝去的時代 。 「第一次買了同樣的西裝, 同じ形の ちょうたい作り, 做了同樣的蝴蝶結領帶, 同じ靴まで 買う金はなく, 卻沒錢買一樣的鞋, いつも笑いのネ夕にして, 這一直被我們當做笑料, いつか売れると信じてた, 什麼時候走紅 我們期待著, 客が2人の 演芸場で, 在只有兩個觀眾的劇場裡”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投稿须知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hexarthrius buqueti ...
閲讀更多

同學麥娜絲

黃信堯《同學麥娜絲》 「四十而不惑」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呢? 人生的問題和遺憾排山倒海,還沒站得住腳已經被下一波打翻了。 電影裡有四個中年男人,同是高中同學,到了四十歲各有各的煩惱和難題,三不五十圍在泡沫紅茶店聚賭,一邊練肖話一邊靠北,從生活的夾縫裡 鑽出來透透氣。 「罐頭」一事無成,人生糜爛到讓人懷疑他是要減肥還是要自殺。 就算人生一塌糊塗可還是有個信念支撐著他的世界。 (加藤鷹的出現真是神來一筆太鬧了)領悟到當初的女神只可以供奉在神檯,不止幻想破滅,連同信念也一起瓦解,最後只能在街頭默默流淚哀悼自己。 「添仔」一直覺得自己差一步就能夢想成真,沒有天賦也不增進自己,怨天尤人,夢想最後就只剩空想。 陰差陽錯選擇踏入政途,希望從此可以平步青雲,催眠自己也催眠選民明天會更好,政客們的嘴臉是不是似曾相識? 這個角色真的讓人看得牙癢癢,我也恨不得踹他一腳。 阿信説過「我曾經天真的以為,小時候的夢想每一個都會實現,直到我慢慢的長大,才知道,人生就像熱氣球一樣,要越飛越高,就要把沙袋一個一個地丟掉 ,慢慢地,到最後,夢想都丟光了,我,就變成了,我最不認識的我。」 「閉結」 我最喜歡的角色,單純善良、腳踏實地、安安份還處處為人著想。 劉冠廷和王彩樺的感情線好好看,感情自然流露 ,沒入圍男女配角真的是最大遺珠。 最後閉路電視對焦之後心臟掉了一拍,誰說好人一定有好報的。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再重看他迴光返照地唱著歌,為好友高聲吶喊打氣,好心酸。 「電風」認真努力認真做事,可是生活還是充滿著不如意。 他應該也道出了很多男人的心聲吧,自己什麼都沒有憑什麼可以娶老婆生小孩。 不過至少有這個認知是不是已經勝過那些不負責任隨隨便便結婚生子的人了呢? 韓劇《未生》有一句話「不是社會背叛了努力,也許只做了自我滿足的努力,而不是社會要求的努力。」所以該選擇自我還是選擇妥協呢? 該走正確的路還是容易的路呢? 這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之餘還能燦爛盛放? 那不如偶爾跳下水洗一洗身上的污泥,清醒一下腦子吧。 好喜歡黃信堯導演的風格,黑色幽默好荒謬卻又很真實,拳拳到肉,笑著笑著就哭了。 他或許是最忙的電影導演吧,除了導戲編劇念旁白,還要參演一腳,不過那最後一踹真的讓電影昇華到另一個層次,作為觀眾那幕實在太爽! 還有最後角色們盛裝打扮、大吃大喝、有說有笑的。 除了影射著房地產廣告也在諷刺這個社會,好高明的橋段。 在這個混亂的人生泥濘裡,我們都只是買不了房的社畜、飛不了的雞。 「我們花很多時間找出人生的答案,但說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人生本來就是一派胡言。」— 同學麥娜絲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投稿须知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頁人雨 ...
閲讀更多

花束般的戀愛

土井裕泰《花束般的戀愛》 "兩個志同道合的戀人,當踏上愛情這條路真的能走到最後嗎? 第一次得知這部電影是通過“看電影了沒”這個解說頻道,配音的語氣抑揚頓挫以及有意思情節,讓我對這部作品有了最初的印象,那時繁忙的我在心裡想著: “哪一天有空的話一定要找來看看”。說起這個頻道也感到點惋惜,前陣子因故停更了,觀看列表裡又少了一個不錯的頻道。最近,枝裕和導演新作《怪物》在各地上映,這部作品於第7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播放後得到了長達8分鐘的掌聲,更是拿到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可惜礙於宗教因素本地無緣上映。在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時,瞥到編劇坂元裕二名字旁寫著這部電影的名字——《花束般的戀愛》(他也是《東京愛情故事》的編劇!)再次引起了我對這部電影興趣,隨性找個時間看完了。 “明明可以說在坐電車,但是他說成了在電車上搖搖晃晃” 兩人錯過了同一輛末班車,在一起下榻的餐館都認出了押井守。這,促成了兩個文藝青年的相識。絹和麥,穿著同樣款式的布鞋,同樣會把電影票票根當作書籤,同樣搞不懂為什麼剪刀石頭布里布能贏石頭的道理。 “你家的書櫥簡直是我家的翻版”的翻版,無論是詩詞、小說、漫畫,還是電影、音樂、展覽都能對答如流,兩人都感到對方簡直是鏡子中的自己(不知為何腦袋裡突然蹦出《世界的另一個我這首歌》呵呵)。 *備註:現實中的我的確遇到過很多與我臭味相投的人,但都與我保持朋友之間的關係,至於愛情嘛,我願意等待她的到來。 *備註的備註: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戀愛0經驗的人寫出的戀愛電影觀後感XD 生活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一次大雨,絹的頭髮被淋濕了,麥和她一起在家裡吹著頭髮,吃著烤飯糰,兩人的感情逐漸升溫。秉著吃過三次飯後不告白的兩人以後會變成朋友,麥和絹隔著服務員送錯的巧克力巴菲正式告白了。 “愛情是生命的花朵,花兒綻放出人意料,沒有規律。哪裡見到哪裡採摘,賞花即在花開時” ——D. H. Lawrence 很喜歡電影描繪初吻的情節,麥和絹在告白後回家的路上,人行道的紅綠燈恰好還是紅燈,兩人牽著手,順應著氛圍,兩人接吻了 “信號燈還是沒有變綠,幸好那還是紅燈,也幸好那是個行人自助紅綠燈“ 隨後的一周內,兩人都一直膩在一起,過了沒羞沒臊的情侶生活 兩人租了一間能望見河川的房子,領養了一隻叫"男爵"的黑貓,麥做了漫畫投稿的工作,絹在打零工。生活似乎可以如此有條不穩地走下去。 備註:想到了《好好》裡第一句“想把你寫成一首歌 想養一隻貓” “芽衣小姐曾在博客寫道:『我不打算讓這段感情只是一晚的派對,我要在幾%都不到的戀愛生存率下存活下來』“ 可是,現實生活終究不是童話。來自父母的壓力,兩人為了應付支出而開始找新的工作,看到以前在餐廳的服務生都變成了著名歌手,生活的巨擔讓兩人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 絹還是和以往一樣,喜歡看文學作品,得知自己喜歡的電影再度播映也會感到興奮;麥的時間逐漸被忙碌的工作佔滿,他那句“我的夢想是和你保持現狀”從一種承諾變成了一種責任,他逐漸從一個文青變成了一個渴望成功和成就的普通人。 “我可能也變成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也沒有感覺的人了” 與麥相處在一個屋簷下的絹,很明顯感受到了對方的改變。一次的爭吵,麥提出了結婚,那樣兩人的生活可以逐漸穩定,絹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就是你對我的求婚嗎?跟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看到這裡時,我想起那句話:“結婚是愛情的墳墓”。不免讓我反思結婚的意義是什麼?有人說結了婚可以有一個完整幸福的人生,但我相信愛情不需要什麼冠冕堂皇的婚禮,只要兩人對對方的感情你知我知勝過這世上的一切。 回到故事,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終於在一次朋友的婚禮上,兩人向對方提出了分手。 “比起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寂寞更難受” 分手後,兩人神奇似的找回了熱戀時的快樂。兩人去坐了摩天輪、唱了k、回到了一開始告白時的餐廳吃飯。在餐廳看著以前的照片,兩人開始回味以前快樂的感覺。麥感到還有一絲挽回的機會,便開始說服絹複合, “世界上的夫妻不都是這樣子嗎?忘記了當初戀愛時的感覺“ 這時,兩人以前常坐的位子來了一對男女。他們兩人對話,麥和絹似乎也在這里約會時曾和對方說過。此刻兩人心領神會,有些事情已經無法改變了。 幾年後,兩人意外在與自己的新伴侶約會時與對方相遇,兩人沒有互相寒暄,只是背對背揮了揮手…… 我認為當兩人都感覺這段關係不合適時,把手放開是需要很大勇氣。試想想,在現實生活可能我們聽到某對伴侶分開了,第一反應可能是偏向負面,大概會去猜測是哪一方做錯了(我是這樣)。但比較少會去想可能兩人都沒有做錯,只不過是兩人想換種生活方式。我認為有些合理的分開反而更凸顯了現代社會的進步,這裡要提一提魯迅的《祝福》。文中有一個人物叫祥林嫂,經歷了兩段婚姻,身邊封建思想的人都把她當成並異類排擠她;如今那些勇於分開的人似乎變成了一種勇氣的表現。 我似乎發現了一個影片前半段一個對結局小小的預示。那時候主角兩人注意到餐廳服務員與海報中的樂隊主唱是同一個人,讓她推荐一首浪漫的情歌。但我搜尋了那首歌並看了歌詞後發現,根本與戀愛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但與結局極度契合。 以下是幾段我覺得有意思的歌詞 【And you cried Can we start over like before? I try to pretend like in old days my good old days 而你哭了 我們可以像以前一樣重新開始嗎? 我試著假裝像過去一樣,我的美好時光】 【Time erased smile and words we shared Can't rewind like tapes a silly time just next to you 時間抹去了我們共同的笑容和話語, 它無法像磁帶一樣倒帶回到有你的愚蠢時光】 結尾:看過其他影評說這部電影劇情老套,毫無新奇感。但我認為正是這種老套更凸顯出了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最後還是要說一句,,有村架純太美了XDD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投稿须知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Yumikoi makii ...
閲讀更多

山道猴子的一生

Eric Duan《山道猴子的一生》 這部影片沒有一幕是真人拍攝,卻又比大多數影片都來得寫實。這是一個失速青年的悲劇,卻也是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常常看見,卻又常常被忽略的悲劇。 影片敘述了一名身處社會底層的青少年(以下簡稱猴子),為了獲得他人認同而投身機車競技,最終落得一身負債、眾叛親離,以至於車毀人亡的悲劇。儘管影片的畫面質量粗糙,配音更是令人不敢恭維,但影片還是非常寫實考究地呈現了現今身處社會底層的青少年那暗無天日、看不見未來,只能用物質和社群媒體來博得慰藉的空虛。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現像不會只出現在台灣,馬來西亞也是隨處可見飆車黨,而幾年前蚊型腳踏車的悲劇,仍舊令人悲歎。 若要為影片中所有的悲劇找到共同的成因,我認為是階級固化。猴子多次強調自己薪水不高,經常要加班才能讓手頭稍微寬裕,但又同時因為要博得他人關注而貸款購買有瑕疵重機並進行改裝,導致自己常常入不敷出,賺來的錢只能償還利息,陷入惡性循環。影片後期猴子的重機壞掉之後,陷入財務困境的他最理性的選擇應是賣掉止血,但他為了自己的虛榮,依舊投入大量的錢去養著重機,最終搞到自己眾叛親離。 這樣的現像其實反映了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矛盾,即很多社會底層的人為了找到自己的社會認同和自我價值,但又在工作中看不到前景和未來,而只好投入花錢即得的虛假關注之中,深陷惡性循環而渾然不知。而那些已經來到人生勝利組的人們則對底層人們的這些“騷操作”抱著鄙夷的態度,嘲笑他們缺乏理財知識又不夠努力,難怪只能在社會底層苟活,發生悲劇時更多的是認為他們活該如此,而甚少思考為何人類文明來到今天,卻依舊接不住這些在底層水深火熱的人們。 成功的人往往會忘了,如果可以選擇,誰想在底層?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告訴我們,貧困人群會優先解決他們眼前的問題,而很難進行長遠的思考和部署。 《稀缺》一書中也告訴我們,人們生活中的匱乏感會佔據我們的認知頻寬,導致我們無法理性思考和長遠部署。而底層人們的“貧困”不只是來源於金錢上的匱乏,而是他們從小就被告知“成績不好就無法出人頭地”“要賺很多錢才是成功”“要有好的工作和形象”等等,彷彿一個人的修養和善良都不重要,而是重視那些外在的、可量化的東西。 而社群媒體的出現更加劇了這樣的情況。以我在教育現場為例,這幾年來越來越容易看到許多學生對成為網紅、電競選手、直播主等趨之若鶩,理由不外乎是這些職業看起來光鮮亮麗,又很容易賺錢,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辛苦付出。而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對外表的重視也越來越極端化,越來越多女生化妝和減肥,談戀愛也變成帥哥和美女在一起享受大家的艷羨。 現今社會將真正的成功變成一場分數和金錢的數字競賽,硬生生將社會割裂成及格和不及格,卻又看似很善良的告訴他們可以追求那些似是而非的虛假成功。於是我們會在影片中看到猴子不停炫富、不停說著自己有多厲害多成功、不停利用著朋友和粉絲,也會在現實中和網絡上看到很多急著發表“高見” 、將他人踩在腳下、發表厭女或仇恨言論的人。 但都搞到這樣了,我們還能如何扭轉目前的局面呢? 《收入不平等》一書中告訴我們,解決貧富差距是提升全民價值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方法,因為在貧富差距越大的社會中,“社會評價威脅”就會更嚴重,導致人與人之間更容易互相競爭和比較,更容易出現零和博弈和互相利用,更缺乏互相幫助和真誠付出。階級固化的結果,是讓許多人無法從工作中看到前景和價值,還要時時擔心自己被社會淘汰,若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是社會整體的問題,而繼續責怪底層人民不努力,那我們又和那些只會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人有什麼區別?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一書中也告誡我們,社群媒體無法取代真實面對面的社交。活在社群媒體時代的我們並沒有因更加容易取得聯繫而獲得好處,反而更容易因為朋友已讀不回而焦慮、因為按讚數太低而失落、因為陌生人的批評而難過。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成就感的人更容易依賴社群媒體,但社群媒體只會帶給青少年更多的憂鬱和難過,讓他們變得自卑和虛榮。科技源於人性,但我們忘了科技無法取代人,否則空虛的更空虛,釀成悲劇也只會是時間問題。 猴子豈止會出現在山道?那些在高速公路上疾馳的、在網絡上散播仇恨的、在低級娛樂中無法自拔的,與影片中的猴子有何區別?而我們這些整日訓斥他人不努力、看不起底層社會的人,和真正有“人”味的人,又還有多大距離呢?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投稿须知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山道猴子的一生》影片鏈接:https://youtu.be/GqNB_mZGoxY 鄭詠介 ...
閲讀更多

常田大希:東京混沌

高橋隼人《常田大希:東京混沌》 即將播映的熱門動畫——《呪術回戰·澀谷事變》,但最讓許我關注的並不是這部動畫,而是為這部動畫片頭曲的搖滾樂隊--King Gnu。今天就來說說關於這個被譽為能夠改變日本流行音樂動向的樂隊以及有關他們在網飛上播映的音樂紀錄片《常田大希-東京混沌》。這部紀錄片跟拍了三個月樂團的日常生活以及一首歌曲從零到有的創作過程。 這部紀錄片片名極大參考了2016年推出的「東京·混沌」專輯命名,同時這也是前團名,甚至有辦過同名音樂祭。本紀錄片圍繞著紀錄片的主角,同時也是樂隊的領隊和製作人——常田大希展開。自小就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的他曾在東京藝術大學深造大提琴主科時甚至因為想要突破框架而中途退學。他是樂隊的吉他手兼主唱之一,樂隊裡的詞曲也都是由他一手創作。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米津玄師歌曲《愛麗絲》裡的電吉他,30多秒的電吉他獨奏,讓人印象深刻。 (順帶一提,米津玄師也是我今年十分期待的動畫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主題曲演唱者)。他的歌聲我覺得用一個日本音頻道Kazbom所形容的最適合不過——充滿攻擊性,而這種歌聲再搭配另一位主唱井口理優美的美聲,讓整首歌得到了昇華。 他出道前先以Srv.Vinci名義與團員進行音樂活動,名字大概是源自於著名藝術家,Leornado Da vinci(名字由來應該和Leonardo Dicaprio的名字來源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來樂隊更名為king gnu,隊員也固定為四人。 Gnu指的是牛羚,意為樂隊能有和牛羚一樣的領導力,希望能聚集志同道合的音樂聽眾。把樂團的人氣推到最頂端的還屬2019年日劇《冤罪律師》的片尾曲——《白日》,在油管有4.5億的觀看次數。個人也十分喜歡這首歌,主唱井口理優美的高音讓我深深折服,再搭配常田深沉的聲音使得整首歌的曲調十分優美。常田在創作這首曲子時,有兩位好友相繼去世,這讓他對死亡有了更深一層感悟,在歌詞中寫下了 “已經回不去了, 要像過往一般,就算是那麼令人羨慕,也必須要向明天邁去步伐,就算下著漫天大雪也一樣” “如果能在某處的街上相遇的話,還能記得我的名字嗎?到那個時候一定 吹拂著春風的吧” 常田在紀錄片裡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是當他感慨疫情的狀況時說道:“我想要強硬地推動世界,所以創作這些作品,讓他們問世,我幾乎是靠著我的本能在做這件事,我會盡我所能,讓這個世界繼續轉動。”讓我想到了當時他退學的理由——創造與世界具有連接性的音樂。片中聊到了常田一開始創作的心路歷程,他說道一開始他創作的音樂並不受人待見,甚至被音樂公司坦言他的作品並不會被主流市場接納。回憶至此他說道:我沒有覺得能被主流市場認可的音樂是好音樂,我還是認為我不能對我自己的音樂說謊,這是我的人生哲學,也是我成功的原因” 這邊也推荐一首私心最喜歡King Gnu的歌曲,我想推薦的是他們發行於2017年的《Vinyl》。放蕩不羈是我能想到最適合形容這首歌的詞語。 vinyl意為塑料,歌曲中利用塑料借代煩悶的感情生活。這首歌背後的故事講述著一個男人厭倦了現有的感情生活從而開始掙扎並尋求新歡的故事 整首歌曲裡我最喜歡後半段裡的一句暴れ回れよ (爆發吧)。主唱井口理聲嘶力竭的怒吼,充分揮發了一種對於擺脫過去束縛的渴望 “從燒焦的塑料中掙脫出來,在這個世界放肆享樂,喧囂狂亂,如同暴雨” 終於來到了末尾,就寫這部片子的契機吧。我對音樂的造詣不深,除了會彈入門級的烏克麗麗和鋼琴以外其他一竅不通,甚至也被朋友說過在聽別人唱歌時打錯拍子(所以全文如果有什麼地方寫錯的話請多多指教( /ω\)),但我還是很樂意當一個聽眾而不是演奏者。聽歌這個習慣早已與我的生活緊密相連,最早接觸音樂的媒介是電台,如果電台有播放自己喜歡的歌曲的話我那天的心情也會變得特別好。後來手機發展進步,音樂軟件spotify也榮登了我最覺得實用的軟件,沒有之一。但如果說到日文歌曲的話我一開始還蠻排斥的。因為是自己不認識的語言,無法理解到底在唱些什麼。但後來通過影視作品中的歌曲讓我意識到了“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這句話的含義,開始細細品味歌曲中的曲調。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看日文歌曲歌詞的直譯。由於語言結構的不同,翻譯起來特別奇怪,但我就是喜歡通過這些古怪的文字揣測歌曲中想表達的意思。過後再對比優化後的歌詞或歌曲解說來對比自己心中的想法。而日文歌曲獨特的曲風也是讓我成為聽眾的一大原因,而在眾多日文歌曲中,能夠用詞曲牢牢地吸引我的還屬King Gnu。 *最後的最後也推薦大家去看看文中介紹過的音樂頻道kazbom介紹kinggnu的上下集影片,寫這篇文章時也反反复复地觀看這兩部影片複習,介紹得很詳細,文字也很淺白。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oryctes gnu ...
閲讀更多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