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Your Cart

BooKu X Tré art & coffee 讀書會2.0:看見複雜性

RM35.00
/ pax
2 or more RM30.00
/ pax

Date

10/05/2025

11:00 AM-01:00 PM

Location

Tré art & coffee 9-1, Jalan 2/27e, Seksyen 10, Wangsa Maju, Kuala Lumpur, Malaysia

Waze / Google

https://maps.app.goo.gl/SCZyvDQGc8W4SVP69

Presenters

註1:讀者可自備和主題相關的書籍參與,沒有的話也沒關係,帶著輕鬆心情聆聽交流即可。

註2:內向讀者也歡迎來旁聽,活動沒強迫發言,但如果事前先做點功課,讀書會時則更有參與感。

註3:分享者言論不代表 BooKu 立場

註4:購買2張不同飲料的票,需要分開購買。


文/周以寧


一開始我只是覺得,人類真的是非常奇怪。


他們會相信萬物有靈;為某個死後的世界或是所謂的來世而守著今生的戒律;或信仰世間有某種未曾現過真身的絕對力量。他們為從未曾親眼看見過的事物而願意約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比如從前被要求出門前要點香、拜拜,長輩們說這是為了獲得保佑。


但保佑是什麼?媽媽說保佑是看不見的,但它能夠為我們減少人生可能會面對的麻煩,或為我們帶來機會。然後媽媽又說,「你平常沒事就多念佛號,可以增加護法神保佑。」


好像在馬來西亞,我們對於被保佑的渴望是很大的。路過拿督公要拜拜、經過任何廟宇也要拜,在Kopi店如果坐得很靠近店裡的土地公也要拜一拜才安心。我們一直在害怕,需要被庇佑,所以都寧可信其有。但我在第一次聽說拿督工是馬來土地神所以不能用豬肉供奉時還是感到很錯愕。對虔誠標準的概念受著種族觀念的影響。


後來接觸了人類學相關的書籍,發現馬來西亞這一鍋燉的文化環境既神秘又有趣。如果從進化主義來看,宗教只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某天便會被唯物主義社會淘汰。但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認為人的需求是產生文化的根源,而在人類面對未知的環境,或是意識到知識的局限性時,則會依靠宗教來平衡軀體的恐懼和焦慮,以便獲得安全感。


例如靠海維生的華人漁村會信奉媽祖文化,以便在面對海上不可控的天氣和未知情況時可以得到庇佑。馬來西亞華人有著複雜的南洋歷史經驗,祖先們從原鄉帶來的民族信仰本就有地域上的差異性,又混合了當地的民俗傳說,故而形成了充滿地方性特色的文化信仰。


|看見附近,並向世界宣告“我們”的存在。


我過去對於人類學的好奇,只因對於長輩以宗教戒律對我實施行為上的約束感到不滿,而希望在書籍中找到證明其落後、迷信的證據。但這份知識的傲慢在深入了解宗教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後慢慢轉變爲欣賞和尊重——信仰著某種神秘而博愛的依靠是能夠使人安心的,宗教帶來的精神想像也創造出了充滿神秘美學色彩的文化藝術作品。


其他對馬來西亞地方性文化的觀察為書寫內容的中文書籍也一步步在揭開我過去未曾注意過的這片土地的人們,例如台灣作家陳靜宜有關大馬飲食文化紀錄的《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莫家浩《臆造南洋》對南洋歷史與傳說的田調紀錄,陳愛梅博士的《拿督公研究》、馬來西亞思想家Syed Hussein Alatas的《懶惰土著的迷思》等。世界將會透過這些書籍拼湊出馬來西亞華人的面貌。而過去華人社會對於身分認同的模糊與困惑,也可以在文字紀錄中慢慢擁有實體——我們已經在這片土地切實地創造了屬於我們的文化與生活,已經不需要在回歸原鄉或是被同化之間做選擇。


希望永遠有人為某處犄角旮旯的群體去書寫、紀錄,向世界宣告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存在——因為世界需要看見這些差異與矛盾,需要意識到自己與這些素未謀面的彼此,在共同分享著這個世界。而我喜歡人類學不斷重新磨平著我的傲慢與狹隘。


/


你是否也曾看到了世界的某一角呢?


五月一起來聊聊天吧。

—————————————————

活動流程:

自我介紹與破冰環節

主題介紹

讀者相互分享環節

交流與總結


*若因故無法出席,恕不退款*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