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野草》


投稿者:陸辰



《野草》成書於1924年至1926年間,是魯迅所有作品中公認最爲晦澀的一本文集。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段祺瑞政府掌權下時局動盪的中國。五四落潮,軍閥混戰,《新青年》團體分道揚鑣,再加上魯迅與弟弟週作人失和,以及女師大一連串的事件,都給魯迅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如此苦悶的情況下冩出來的《野草》,所代表著的卻是魯迅一生的哲學。

“大半是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魯迅在爲《野草》英文譯本冩序時是如此形容這本書的。也許晦暗,也許壓抑,也許淒冷,但這卻是魯迅少有的、、向外界展示自己內心的作品。他將自己的靈魂抽出,再揭開自己的傷疤,把自己弄得血肉模糊,卻在無數個清醒的夜裡記錄這份疼痛。正如魯迅曾説的,“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也因此,在《野草》,我們看到的,或許是一個破碎的魯迅。

魯迅是個怎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在我看來,魯迅是一個極度冷靜而又極度熱烈的人。他擁有滿腔的熱血,是個敢於麵對淋漓鮮血的戰士。他是進化論的堅定信仰者。希望是在於將來的,魯迅總是這麼説。可他也會徬徨,也會哀傷,也會冩下如此悲傷的文字:

“然而黑暗又會吞並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願徬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

魯迅是悲觀的,他從不相信什麼黃金世界。可魯迅始終是一個戰士,一個貨真價實的戰士。一個即使認清絶望,也不甘在濃厚的黑暗中沉淪的戰士。一個即使知道反抗無效,仍不放棄與黑暗週旋的戰士。人間或許很殘酷,但我們活在人間。隻要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人的魂靈便屹立不倒。

“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這是魯迅在《野草》第一篇文章《秋葉》中形容棗樹的話。這何嚐不是魯迅靈魂的縮影,一個在希望和絶望中掙紥的靈魂。

在《野草》裡,魯迅冩下了頹敗的深夜,冩下了睏頓的過客,冩下了四麵楚歌的戰場,冩出了痛苦、無助、徬徨。可他卻也冩下了過客的倔強向前,戰士的毅然奮勇,冩出了希望、抗爭和頑強。他是舊社會的叛徒,也願意將自己連同舊社會一起埋葬。他期許著青年的未來,一個嶄新的未來。即使那個未來遙遠而又模糊,他也一直如此希望著。在絶望中否定絶望,在渺茫的希望裡確信希望的存在, 衹有這樣的人,才值得被歌頌。

關於希望與絶望,關於愛與不愛,關於過去和未來,《野草》是魯迅的自我解剖,也是魯迅生命的哲學。陰沉的天,灰暗的地,新生與毀滅相互拉扯,而先生在暗夜裡獨自呢喃,渴望著烈火的到來,將大地上的野草燒儘……

【第三週徵稿進行中(8-4-2023 至 14-4-2023)

作品將於(15-4-2023 至 21-4-2023)刊登】

投稿鏈接:https://bookumy.com/first-year-anniversary/

#BooKu

#讓閱讀美好生活

《野草》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4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