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徬徨之刃》


投稿者:霸氣紙輪



馬來西亞國會最近三讀通過廢除強制死刑的議案,引來兩極化的反應。得知這件事的我,想起了在大學時期讀過的一本小說,東野圭吾的《徬徨之刃》。這雖然和國會通過該議案無關,但卻和民間反應有一丁點關係(這純屬我個人意見,可能無關的)。

小說講的是一個父親的複仇故事。他的女兒在一個活動後徹夜未歸,後來得知她已經死了,兇手還是兩個未成年人。根據日本法律,未成年犯罪,即便多嚴重也是不會被判死刑的,最多是被送去改造教育。這可以說是一個爭議點,未成年犯罪不應該接受和成年人一樣程度的刑罰,但是他們犯的罪卻和成年人所會做的事一樣。

最糟糕的還不是這個,有人對死者父親密報兇手的樣貌和地址,該父親起初很懷疑,但還是去了。沒想到,他還得承受二次傷害:兇手錄下了凌虐該父親的女兒的畫面。原本就已經很傷心的父親看到這一幕,取代傷心的,是滿級的憤怒與痛恨。他打算為女兒報仇,所以他殺掉了其中一位兇手。

由於他犯下殺人罪,他先是將自己藏起來,試圖躲過警方追捕。他在過程中曾被一度說服去自首,然而得知另一位兇手的行踪後,他還是決定報仇。只可惜,他還是死在警察槍下。

該父親,其實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但因為女兒的死和法律的“漏洞”,令他走上復仇之路,就連其中一位逮捕該父親的刑警也不禁憐憫起該父親來。這位刑警也是親眼見證法律不健全的案例,這一次他看到的是一位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他的報仇之路,是情有可原的。

每個人看到類似新聞,都一定會認為這樣的事還是交給法律來處理,因為報仇而賠上自己的未來和生命,根本不值得。然而,也有可能有的人會贊成,因為深知法律不可能完美審判一個人的罪,所以決定自己動手,反而更快。甚至有的人可能會質問另一方“如果死的人是你的身邊人,你不會這麼做嗎?”等類似的問題。

坦白說,我讀了以後,確實有去思考法律不健全這件事,不過我對法律並不熟悉,所以無法在這裡攤開來說。總而言之,有些事情,真的是要親身體會了,才會了解到某些事情背後的意義。

雖然這不完全是一篇推理作品,但是卻是一本可以引人深思的作品。

【第四週徵稿進行中(15-4-2023 至 21-4-2023)

作品將於(22-4-2023 至 28-4-2023)刊登】

投稿鏈接:https://bookumy.com/first-year-anniversary/

#BooKu

#讓閱讀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