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格·凱斯納《藍》


投稿者:陳曉芬



藍色,讓妳聯想到什麽?

我喜歡藍色,聯想到的是遼闊的天空和海洋,那蔚藍呈現出一種和平、沉穩、永恆和希望。

而在德國小説家約格·凱斯納著作的歷史懸疑小説《藍》,藍色卻成了魔鬼的顔色,凡接觸過或看過此顔料的人,會不由自主地釋放出自己都不知道的心中的魔,繼而變成一個邪惡的人。

《藍》的故事背景設定於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在平靜的阿姆斯特丹城內接連發生兩起駭人聽聞的命案開始。先是藍染工殘酷殺害家人後在監獄裡自殺身亡;再來是偷偷將藍染工珍藏的家族肖像畫帶走的看守奧瑟,也在兩天后以同樣瘋狂、血腥的方式殺害了同居女友。

命案發生後,畫作竟然消失無蹤!看似平凡無奇的家族肖像畫,著重人物光與影的交互變化像出自有「光影畫家」之稱的林布蘭之手,然而,畫面上強烈的藍色,並非是其慣用的顏色。

已被林布蘭逐出師門的年輕畫家柯瑞利‧蘇霍夫,為了查清楚這幅畫背後隱藏的玄機,也爲了追查好友奧瑟死因,再度投入大師林布蘭門下,展開追查。

在追查過程之中,蘇霍夫注意到當地富賈范德倫與醫生範澤登行蹤鬼祟可疑,多番挖掘調查後發現一切竟牽扯著足以撼動國家存亡的宗教陰謀,陰謀背後涉及16世紀一樁宗教詛咒。

作者在後記寫道:「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些人也許會這麽評價這部小説。」我認爲,這確是一個有趣味性的故事,比如書中的東印度公司一帆船船長佛列德.戴加,在最後一次航船時發現某個魔鬼島嶼到處生長一種灌木果實,大得像蘋果,呈現出亮閃閃的藍色。品嘗過的人都會發瘋,會出現幻覺,並殘殺他人。

從果實萃取的顔料,能影響人類的理智。於是,身爲瑞拉派教徒的戴加,連同其他教徒準備使用這魔鬼顔色的力量,發動一起宗教戰爭。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一種果實,一旦落入邪惡的人之手,那將會成爲災難性的工具,為人類帶來危害。

小説就是有幻想的權利。可以一讀,乃是作者對歐洲的歷史、文化生活和藝術頗有研究,以許多真實歷史大事件為基礎,寫出虛構的故事情節,讀者得以從中瞭解歷史。

比如,讀者因此知道了,在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也是繪畫大師林布蘭的時代,林布蘭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是光和陰影使用的巨人,被喻爲「光影大師」。這部小説就是作者將大師傳説和虛構的內容相互交織所寫出的。

故事中的林布蘭被戴加利用,繪畫出死亡油畫,讓天主教——瑞拉教派在非法交易所用著名市民的死打賭,以死亡油畫在打賭中取勝,軍庫充實起來,就能實現他們的顛覆計劃。

瑞拉教派在私底下召開秘密集會,他們在等待一個最佳的時機,準備推翻荷蘭的喀爾文教派。

這樣的打賭,就像西元一六三四至一六三七年,荷蘭出現的「鬱金香熱潮」一樣,投入巨額作為賭注。當年不只是富有的商人,一般平民也熱衷於鬱金香球莖的買賣,使鬱金香球莖的價格莫名高漲,最後因供過於求而泡沫化。

作者藉當年的投機行為和喀爾文教派與瑞拉教派之間的宗教紛爭作為故事基底,這些在在都是與史實相互輝映的。

顔色能讓人類發瘋嗎?作者撰寫的後記:「伊夫.克萊因將他短暫生命獻給單色畫的研究,最後將精力完全集中於藍色,他認爲由他發明的顔色「國際克萊因藍」(IKB)有改變意識的作用。 」(伊夫.克萊因是一名法國藝術家,他追求一種純粹的繪畫方式,使用單一顏色即藍色繪畫)妳認爲呢?

油畫真的會殺人嗎?最爲可怕的不是魔鬼原料,其實是人心。

用主角蘇霍夫的一段話:「如果人類內心就有足夠危害同類及其本人的邪惡,爲什麽要相信魔鬼呢?難道我們體內的這份邪惡不就是真正的魔鬼嗎?」或許可作爲故事最後的註解。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