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克斯《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投稿者:黃俊德



在《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裡,馬奎斯把時序砍成五個部分,從案發前夕,案發緣由,案發後,案發有關人物的集中描寫,到最後一章,案發現場。一場簡簡單單的兇殺案,寫得既懸疑又深刻,既精彩又細膩,時間點拉近又拉遠,人物角度不斷變換,但全都在講同一件事,所以張力始終十足。

更值得稱道的是:馬奎斯自言的這本書控制得最好。確實如此,他幾乎完全不動感情地寫下,筆法絕對克制,故事裏的任何事情,任何人物,任何行為,他都以「平視」的角度來描寫,不會大罵誰,也不會可憐誰。這樣冷靜的敘述,反而最能突顯故事的荒謬感與悲劇性。關於文學的「反差」技巧這一點,我在這裏打個比喻,比如看琦君的苦難小說,我們的感情往往會被作者「幫忙」抒洩掉,結果不會太難受,有時還覺得作者未免太煽情;不過看蕭紅的,因為蕭紅她本身深諳對比與反差之道,所以直到結尾都絕不為故事裏的悲淒人物(與讀者)「吶喊」或「哭訴」,但恰也因此,讓我們的心情持續受著壓抑,以至於掩卷後,深深為小說裏的悲苦事件感到久久難以釋懷。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這本小說,最大的主題,並非處女膜引起兇殺的荒謬——對於那時代相對落後保守的南美人民,遇到那樣的情況,而引起捍衛榮譽的兇殺案,那是自然而然的。

我覺得最重心的地方,是明明那兩兄弟一直想從「捍衛榮譽」的承諾,掙脫出來,但就是事與願違(他們甚至都一度被充公了兇器,但還是能再次捲土重來),而全鎮的人,雖然知情者眾,但除了幾位至親外,也沒人真正用心去保護到主角:有些人認為不會發生;有些人看到主角本人很自然,覺得不必要去驚嚇他等等,就是兩邊都有這樣那樣的巧合,結果造成了宿命般還是會發生的兇殺案。

我們再重頭回想一遍,會挺感嘆,如果有誰,哪怕一個人,做出比較不同的決定來,或許就能扭轉整個局勢。

但我們再深入一想,又會悚然發現,其實從那天早上開始,主角的命就註定不保的了,因為這整個小鎮的人,就算再來一遍,他們還是只會再做出行往同一個結局的行為。這才是真正所謂宿命的成因。

馬奎斯借那麼多的巧合來暗示我們,其實那些都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裏面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悲劇因素。

一件看似簡簡單單的兇殺案:一個男人早上出去給一對兄弟砍死,其所牽涉的層面竟然大至整個鎮的文明程度。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小說第一頁,作者就明寫了主角被殺死。但許多讀者和我一樣,還沒讀到主角真正被殺的那一段時,恐怕都還在相信,結局或許會有所不同呢!馬奎斯在這當中的懸疑功力,可想是多麽深厚啊!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