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啟章《地圖集》


投稿者:周嘉珉



「為什麼沒有一幅摹描聲音﹑質感和氣味的地圖?為什麼我們無法捕捉事物最為易逝的表相,並因而無從參透事物的本質?而我只能記憶起另一幅地圖。那是兒時跟同學們炫示自己家居環境的地圖,上面有以稚嫩的筆跡擬畫的植滿柏樹的林蔭大道和寬敞疏落的低矮房子……」

地圖,是人類之間的慾望與競爭,是人類權力變遷的歷史,同時還承載著一代人的愛與回憶。

因為以往工作的關係,我對香港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和羈絆。我喜歡這座城市繁華與寧靜的交錯,喜歡她的新舊並存,曾為之歡呼,也曾為之流淚。對香港,黃偉文《傾城》和《先哭為敬》真是寫到我心坎裡去了。各種機緣之下知道了這本《地圖集》,馬上就被副標題「Archaeology of an Imaginary City」所吸引。這是一種現實與虛構的糅合,V 城是虛幻的,但香港是真實;V城透過香港實現,而香港則在地圖中虛幻。這樣說看似矛盾,但這本書就是這樣存在——既是虛構小說,也是地圖論據。

全書共分為4個篇章,即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及符號篇。 「理論篇」著重於多方面與角度拆解地圖。裡頭的許多概念都很值得玩味,比如<無何有之地 Utopia>中,作者嘗試透過桃花源式的浪漫角度來解剖青衣島與《粵大記》中所記載的「春花落」和 Fanchin Chow 與香港島的名字替代與轉變。但對我來說最浪漫的書寫還是在<對反地 Antiplace>最後一段以修辭學說解釋antitherical place,以各種對比,如遙遠與接近、遺忘與思念、恨與愛,來記錄對芒角和沙頭角這二個地方的情感回憶。私以為這是文學作者的浪漫極致——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以最出乎意料的文字示愛;更是一種只屬於同道中人的深情密碼,內斂而熱烈。

撇開學者專家的嚴謹語氣,書中每一個短篇有百分之八十或以上都是荒誕不經的隨口胡謅。比如「街道篇」<通菜街與西洋菜街>裡的「夏天為通菜街,冬天為西洋菜街」一說實屬虛構,其中描寫因為季節變換而易名引起的書信投遞混亂更是荒謬。而<洗衣街>裡「集體文明的暫時寬解和重新潔淨」一說更是純屬煙霧彈。此類「論點」及「典故」於書中多不勝數,正正是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使整個閱讀過程趣味橫生,令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亦不禁佩服作者比較文學的理論功力。但虛構中亦有些真實趣事,如香港街道的中譯名稱的怪趣現象。位於大角咀的一系列「植物街」,如櫻桃街(Cherry Street)、楓樹街(Maple Street)、柏樹街(Cedar Street)皆按英文街名直譯;但詩歌舞街卻因Sycamore Street中無花果樹被認為具有不詳寓意而改用音譯,雖然sycamore亦可指某一種楓樹。我想這就是香港的獨特之處,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奇跡地。

這本「類小說」於1997年第一次出版。一個時代的結束象徵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如同作者在後記中寫的「歷史的必然」。而文學小說這類小眾讀物站在歷史的必然面前雖不能如何,但這並非就是文學創作的黑洞。如同《地圖集》,雖為九七而作,然卻是從過去幻想未來,再從虛幻未來中重塑過去。

「在秩序內我們迷失,因為我們除了預先設計的道路,哪裡也去不了,跟你走的,並無兩樣。縱使我們不甘心,故意擇走殊途,終究也是同歸於盡,在那完全可以設想和理解的地貌上。」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地圖集》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