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投稿者:Connie Tan


最近回母校代課兩個月,發現現在學校規定一點或一點半放學,取消了原先的下午課和補習課,令我這個曾經上課到三四點的老學姐羨慕不已。下班時總會看到留下來練習的演藝團體、跑校園的校隊、在空地上打羽球的宿舍生,不禁感慨:這才是中學該有的樣子。

可惜好景不長,第一次考試後學校就推出了個補救學習計劃,把成績不好的同學留下來補習。兩個月的教學經歷已經告訴我,這個補習大概率一點用都沒有。尤其是對於初中生而言,大部分學生成績不好,其實是他不想學習,強迫他們下午留下來補習根本於事無補,只會陷入作者說的“無止境的拖尾”。

現在的家長思考的方式過於簡單粗暴,孩子成績不好就送他去補習,指望補習能解決一切。孩子根本不懂參加補習的意義,甚至對此產生抗拒,最後犧牲了玩樂的時間,也沒達到提升成績的效果,簡直得不償失。

說回正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閱讀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這裡似乎很少提倡閱讀的風氣,圖書館藏書眾多,奈何無人問津。或許老師能成為那個改變的人,為不同孩子挑選合適的書籍、設立班級圖書角落等等。這些行為開始得越早,孩子越容易愛上閱讀,對自我教育的展開也大有助益。

下午一點半就放學的製度,有足夠的課外時間,簡直是提倡閱讀的大好機會。除了閱讀,還有作者反復強調的勞動、接近大自然、關懷弱小等。這些活動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下午一點半放學的中學,都能成為可能。

對中學生而言,或許能讓他們更自由地展開以上活動。尤其是在一班四十多個人的情況下,為每個人指定合適的書目對老師而言太難,不如放手讓他們去讀,去詢問相關的老師,去上網找資料,不必從大部頭開始,閱讀一些科普文章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認為班導師可以這樣做:

1. 在每天的班會時間讓同學們輪流上來分享,喜歡文學的可以分享一首詩,喜歡科學的可以分享一些生活中的科學常識,喜歡看電影的也可以分享一部電影的內容和觀後感。這一切的前提是主動性的閱讀,不管是書籍、科普文章、電影,這些是出於他的興趣,和同學們分享這些內容會讓他有成就感。

 

2. 在每週的周記規劃幾個固定的欄目:

① 本週的分享內容(一周只會有六位同學在班會上分享,但所有同學都應該閱讀,所以其他同學需要把想分享的內容寫在周記裡,老師可以再給一些認真完成閱讀任務的同學額外的分享機會,在班會上展示)

② 本週的目標完成情況,下週的目標(不一定是學習上的目標,可以是一切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減輕父母的負擔、學會騎自行車、抽出時間運動等等,看到學生自我教育的成長)

③ 想和老師說的話(什麼都行)

 

3. 設立圖書角落,應該涵蓋以下幾種書:

① 配合課綱的課外書,例如初二華文有一課是《小王子》的選篇,可以在圖書角落放上這本書,讓學生閱讀全書。主動詢問其他科任的課程內容和推薦的書籍,班導畢竟只教一科,了解學生的整體進度和各科任的配合非常重要。

② 名人傳記,首先是學生感興趣的名人,避免他們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

③ 文學作品,考慮到這裡的學生文學底蘊沒那麼深,初中還不能讀懂許多世界名著,可以放一些容易讀懂的小說、散文集等,種類多一些。

可以規定學生一個學期讀一本圖書角落的書,撰寫閱讀報告,貼在佈告欄上,也可以在分享時間出來分享心得。每個學生選的書必然不同,還沒讀到這本書的同學也能被朋友的分享吸引。

閱讀讓人終生受益,我上了大學才真切明白這句話的真諦,希望我未來的學生能儘早接觸閱讀、愛上閱讀,身為老師的我也要不斷地閱讀,不斷從書中汲取養分,充實自己。繼續加油!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