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投稿者:海角



《只想做一個完整的人》

『意思是達成一種秘密協議。我用“共謀”是想說,你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給自己製造不快。這就是在玩心理遊戲,而且在遊戲裡輸的人才是贏家。 』蒼鷺對蛤蟆的這番話,讓我細思極恐。

這段話,顛覆過往的認知。想跟蛤蟆先生一樣極力否認,一幕幕的過往經驗堵住了狡辯。

那些許許多多左右為難的場景,明明不願意,最後仍是妥協了。妥協以後,心裡卻有許多不良感覺,委屈、不甘、生氣、無奈等。但是,也是自己“選擇”配合對方,才讓他得逞,不是嗎?

“妳是擁有自主和選擇權的大人了,所以,妳要為所選擇的人生負責。”那隻在書中的睿智蒼鷺,突然就在眼前,默默注視著我,溫和且堅定的目光,令人逃無可逃。

那股強烈的慣性依賴,瞬間貫穿全身,推著我往小孩的殼裡躲,不想走向長大的路了。

“如果你對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自己。”蒼鷺鏗鏘有利的聲音,似塊含有巨大誘惑力的磁鐵,深深吸住我的腳步,無法再挪前半步。

“我真的有辦法改變自己嗎?” 一字一句,艱難問出口。若能,何以往往糾結一段時間後,又往回頭路走。莫名升起的疲累感,讓人幾欲想放棄,逃之夭夭。

“如果不相信自己,為何又要看那麼多書,浪費時間聽Youtube?都已經在路上啦,不是嗎?”療癒自己的路上,所有的蜿蜒曲折,皆因內心的抗拒在作怪,還有那個仍處在 『兒童自我狀態』的小麗絲,拒絕長大。

於是,在看整本書的過程中,我即隨著蛤蟆先生回到『兒童自我狀態』,偶爾進入『兒童適應狀態』,更多的是『父母自我狀態』。

像父母那樣苛責自己,一句句一拳拳把自己打入卑微的塵埃裡。轉身在生活裡,又變成內在的父母那樣,用同樣方式和語言,去貶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不休不止。

“你感覺怎樣?”蒼鷺的每次面談的第一句,總會這樣做開場白。

而我,確實不常詢問自己感覺如何。尤其,在憤怒的暴風雨來襲時,大腦總被杏仁核綁架,等到前額葉重新奪回主權,卻是大勢已去,只剩收拾殘局罷了。

逃避、忽視那些應該有的負面感覺,不與之做情感聯繫,是宛如截肢的人,並非一個完整的人了。而這些負面的憤怒情感,其實會通過許多面貌出現在生活裡。

叛逆>撒潑>慪氣>任性>鬱悶>拖延>厭煩>退縮

這些都是兒童從強到弱釋放憤怒的方式,我,全中!兒童時期產生的防禦機制,在體內茁壯成大樹了。

“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後經常有的感受。”蒼鷺的聲音再次響起。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正是如此而來。

無論是處在兒童或是父母的狀態裡,皆無法獲得新知識。 『兒童狀態』讓人再現過去情形和情緒;『父母狀態』會重複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並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如此確信無疑的狀態,也就無法給新知識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只有處在『成人狀態』裡,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反駁。我們能理性的計劃、考慮、決定一件事,然後付諸行動,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讀過以後,方知原來自己處在兒童和父母狀態的情況甚多,反倒是成人狀態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盛怒之時,覺察自己處在什麼狀態,變得非常重要。一次次的演習,也歷經一次次失敗。可也在演習裡,看見自己的進步。

從兒童走向成人的路途上,三種狀態皆是成為一個人都必須有的。我希望自己能一步步由依賴>對抗依賴>獨立>共生。

『獨立性隱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份。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現的自主權。但共生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 』

這是未來我追求的方向。

蛤蟆先生不見得能完全脫離憂鬱,可他漸漸走向康復的路,蛻變出一隻成人的蛤蟆。看完整本書,有種尚未完結的倉促感。但是,他確實給了我許多淺白易懂的心理術語,幫助我更了解自己多一分。

接受過去那個卑微糟糕的自己;熱愛當下生活中每個變化的我;未來更要懷著一顆溫柔包容的心,期待美好如約而至。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及成人。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3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