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Your Cart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永不停歇的時鐘: 機器、生命、能動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General
Publisher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21758252
Author (美)傑西卡·里斯金
Book Conditions Condition A
Pages 691
Publisher Date 2023/10/01
  • In Stock: 1
0 views
RM49.50
RM108.00
Ex Tax: RM49.50
生命從何而來?它究竟有沒有內在的能動性?當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變為現實,人類和機器的邊界又在哪裡?現代科學的一個基礎原則是,科學解釋不能將意志或能動性賦予自然現象,我們不會說岩石掉落是因為想要尋找地心,水蒸氣上升是因為想要靠近天空。自17世紀中期機械論作為現代科學的核心範式以來,整個世界被視為一台機器,禁用能動性的原則也擴展至對生命現象的解釋。然而,這一原則伴隨著兩種相互競爭的生命模型,引發了一場持續四個世紀的爭論: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驅動的被動的鐘錶,還是主動的、永不停歇的時鐘。本書從中世紀晚期歐洲教堂和宮廷的自動機開始,考察了這場科學爭論的起源和歷史。我們將會一路看到飛來飛去的機械天使、會排便的機械鴨、會“編程”寫字的機械小男孩、會下棋的機器“土耳其人”,以及弗蘭肯斯坦的怪物的誕生等,能工巧匠和科學家們試圖從各種荒誕的人造機器中尋找生命的能動性產生於何處。同時,以被動機械論為代表的笛卡兒和以主動機械論為代表的萊布尼茨,都贏得了各自的追隨者,這不僅影響了拉馬克、達爾文、魏斯曼、道金斯等各時代中人,還推動了進化論、控制論、有機論、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在社會文化環境的聯動下,一幅氣勢磅礴、方興未艾的現代科學圖景鋪展開來。被動機械論和主動機械論之間的衝突在當前科學中仍保持著一種隱秘的力量,並繼續在對生命本質的探索中發揮作用。裡斯金通過回顧這段歷史,證明了歷史理解對於科學思考的重要性。瞭解現代科學的歷史,不僅可以重啟之前被摒棄的思考方式,還為我們認知當下、想像未來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者簡介

[美]潔西嘉•里斯金(Jessica Riskin) 先後畢業于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學院和巴黎政治學院,現於斯坦福大學教授歐洲史和科學史。研究方向包括早期現代科學、政治文化和科學解釋史。她所著的《感性時代的科學:法國啟蒙運動的感性經驗主義者》( Science 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 The Sentimental Empiricists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獲得了美國歷史學會的J.拉塞爾·梅傑獎。此外,還合著有《自然參與:從文藝復興到現在的實踐中的科學》(Nature Engaged: Science in Practic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