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開之後
12 Apr

蘇西·霍普金斯《我離開之後》
投稿者:Wind Foong
喪親的共鳴在這裡奏起。
一起進入作者的喪親之旅,
一起編輯自己的撫慰之路。
以七彩的插圖來表達那無法用言語所說出的黑白感受。
『...』:文字摘自書本。
有點想說:我自己的小小感觸
前言
『我們的文化看待死亡的態度很怪異。 』
『我們不喜歡觸碰死亡的話題,就算講到了也都是無味的陳腔濫調。 』
『我心裡很痛,茫然無依,但最糟的是沒人想討論這些。 』
『沒有地方能讓我放下這股沉重的痛楚。 』
『我不想別人同情我,
更不想讓別人不自在(自己的母親死了,還得反過來安慰別人?
……實在很尷尬)。 』
作者想要的:“隨口說出想念媽媽,不需要解釋一大堆。
偶爾,也想輕鬆的開玩笑,而別人則無需自我克制。 ”
盡情擁抱悲傷,不需要壓抑。
『這本書,為媽媽,為自己,為任何失去摯愛痛苦不已,
希望被理解的人而寫的。 』
有點想說:
突然,
世界漠視了悲傷的存在,悲傷被堵住了出口。
錐心的悲傷無處安放,像血液般在體內無限循環。
第一章:我的媽媽
這個章節記錄著所有關於作者媽媽的一切。
一個溫暖的手作高手,也是一名熱愛生活的義工好友。
『媽媽有一句備經考驗,永遠不會出錯的話:
“只要媽咪在你身邊,你就用不著害怕!”』
有點想說:
媽媽是孩子最溫暖、最堅毅的後盾。
有媽在的地方,孩子們不再感到害怕。
第二章:晴天霹靂
剛開始適應著大學的生活,再接收到媽媽患癌的消息。
這一連串的轉變,真叫作者無法適從。
這個章節記錄著作者內心的起起伏伏,
和日常生活上的各種大小轉變。
第三章:一切為二
一家人對於癌症的未知,
作者陪同媽媽一起進入抗癌的心路歷程。
癌症的小常識:化療其實很多毒!
化療會找出所有生長快速的細胞並將之殺死,
無論好的 (例如頭髮) 或者壞的 (癌細胞)。
作者在這一年來,
一直在遊走於“癌症母親的女兒”和“無憂無慮大學生”的角色之間。
面對知情者和不知內情的朋友,
兩種表情與兩極答案是必須的。
明明內心恐懼無比,害怕尷尬,害怕死亡,但是卻無法表露。
而表露在臉上的都是一切安好,都是正常的狀況。
作者一切為二的背後,
其實是想要保護朋友的心情與不想成為眾人的焦點。
第四章:最糟的一天
此章節記錄著倒數媽媽離開的瞬間。
學校假期到來,作者搭上飛機回家。
但是在回家之前,爸爸卻把作者先載到醫院。
原來,
媽媽的癌症已擴散到腦部。
那晚,
作者留在醫院陪媽媽度過。
媽媽的情況越來越糟。
次日,
醫院安排了安寧醫療服務的女士與他們見面。
看著心電圖的指數忽上忽下,
作者無法抵擋死神的靠近。
面對指數靜止之前,
姐妹三人都有著不同的方法去處理悲傷。
小妹想要留到最後,
大妹只想保存媽媽活著的樣子,
而作者卻不曉得自己想要如何。
『媽媽原本努力呼吸的聲響緩慢了下來。
接著,她吸了一口氣後,就不再呼氣了。 』
有些東西就跟著媽媽一起消逝了……
根據庫布勒-羅斯模式:
悲傷的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
面對哀傷,
每個人的經歷都有所不同。
而作者的排序總是翻來覆去,
總是不按牌理出牌,搞得她暈頭轉向。
有點想說:
面對悲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與方法。
就像指紋一樣,
你我皆不同。
第五章:安排後事
記錄著沒有媽媽的第一個星期,“我想要媽咪”!
『就這樣,我成了親眼目睹死亡的人。 』
作者與家人齊齊圍在媽媽床邊,
默哀幾分鐘;
一切都和電視劇裡呼天搶地的戲碼完全相反。
『在開了空調的飯店房間裡,
我覺得又冷又脆弱,好像新生的嬰兒。
每件事物陌生又可怕。
我想要媽咪。 』
『第二天早上就像從夢中醒來,
醒悟到這是真實的。
我不相信我會看到我母親死亡! 』
『失去母親的痛永遠不會消失,
但看她生病受苦的痛卻已經完結。 』
矛盾的心情在腦裡翻騰。
回到家鄉,
作者與家人馬不停蹄的處理葬禮前的待辦事項。
而這整個過程,
其內心還需要處理著失去媽媽的悲傷。
那些不同種類的悲傷總是無時無刻的來拜訪她,
有空洞的悲傷,撕心裂肺的悲傷,滿足的悲傷等等等。
有點想說:
面對死亡,
我們以為是“這個樣子”(哭得呼天搶地的情節);
但是現實也只有在自己經歷之後,
才能“播放”出其真實的情節。
悲傷,
它帶著不同的面具來和喪親者打招呼。
何時何地,無時無刻。
第六章:死亡馬戲團 (上)
葬禮開始……
『趣味小常識:
在猶太人的哀悼習俗中,
主要哀悼者(逝者的父母、配偶、子女和手足)會把最靠近心臟部位的衣服撕下一小塊,
那叫作“克里亞”(kirah) ,
用來表達失去親人的悲傷與憤怒。 』
『克里亞的含義是,
就算我們想辦法縫補,
這一小塊黑紗也無法恢復到撕裂前的樣子,
正如我們的心再也無法回到媽媽過世前的狀態。 』
有點想說:
失去母親的孩子,無論過了多少個年月,心里永遠會有一個缺。
整個葬禮的過程,
需要進行各種儀式,需要處理各種社交。
而在眾多的慰問之中,
讓作者感到最為難受的問題是:“你還好嗎?”;
最喜歡的對話則是對方告訴作者他們有多喜愛她的媽媽。
拉比(主持作者成人禮的猶太人)
最後用了希伯來禱文和一段簡短的講道來結束儀式,
其中的一段是:
『朗達的一生最精彩的是這兩個年份之間的那條橫線。 1961 - 2009』
有點想說:
以前在看訃告的時候,
我多數會注意那條橫線前後的年份。
此人何年生,此人今年貴庚,此人何日踏上終點。
以上拉比所說的那句話,
讓我重新審視“那條橫線”的重要性。
它的背後承載著的才是人在這世上最重要的一環。
『面對悲傷的家屬要與不要
要:問些關於逝者的問題,他們或許很想談談他們所愛的逝者。
不要:不要以為你能體會對方的悲傷。 』
有點想說:
面對悲痛的家屬,
作者列下了幾個她所認為的“要”與“不要”供人參考。
但是,
每個人需要得到的慰問都因人而異。
所以此項目是一個客制化的狀況,
需要人們細細斟酌,
慢慢拆解。
第七章:死亡馬戲團 (下)
葬禮結束後,回家守喪的點滴。
看著媽媽的照片,睹物思人。
那窒息的感覺,讓作者好想逃。
在守喪期結束後,
作者踏出了守喪期間所構築起來的保護殼。
一瞬間,
家裡與外界的巨大差異讓她感到招架不住。
『外面的世界好明亮、好熱鬧、好快樂,殺得我措手不及。 』
有點想說:
在科技大爆炸的現在,
作者那措手不及的感覺只要打開臉書就能馬上體會。
無需出門,
就能感覺到自己現處的“雨天”和外面的“晴天”有多大的差別。
第八章:新常態
守喪結束後,回到原軌的大家。
物是人非的情境在作者回到學校宿舍時更顯明顯。
一樣的床單,一樣的作業,一樣的地毯;
不一樣的是作者。
作者嘗試跟上原本的軌道,
但是心境早已完全不同。
在每一次的日常,
都想起:“如果媽媽還在,她會如何如何…”
除了作者自己,
其家庭成員也在適應著“媽媽不在了”的生活。
章節的最後,
作者列下了對她而言可以撫平她悲傷的有效方法:
瀏覽舊照片、循環聽著悲傷的歌、狠狠大哭一場等等。
有點想說:
面對悲傷,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客制化的有效方法。
我們無法掙脫,
但是我們可以讓悲傷“休假”片刻。
第九章:好的、不好的和那些尷尬的
十年之間的,有時……有時……
作者在媽媽離世十年後,寫下了這本書。
那表示她已經努力對抗悲傷有十年了。
在這個十年的過程裡,
作者有時覺得媽媽只是去了很遠的地方。
有時哭著找媽媽,雖然已經長大了。
有時覺得愧疚,因為她和媽媽相處的日子比兩位妹妹還要長久。
有時感到罪惡,因為在媽媽患癌期間,有時她會對媽媽發脾氣。
有時會對一些字眼感到敏感,如:化療、癌症。
有時很厭惡他人抱怨他們健康活著的媽媽時候,
好想大聲告訴他們:“你們有多幸運!”
有時會對和自己一樣同病相憐(喪失雙親)的人感到親切。
想要蓋一座失親族聚會的房子,
一個讓失親者可以發洩,轉移注意力的地方。
第十章:沒媽的孩子
如果媽媽還在這兒……
媽媽離開的那年,
當時的作者是19歲;現在的作者是三十歲。
作者渴望成年後有媽媽在身旁的各種體驗,
如:和媽媽共享瑪格麗特冰沙調酒,
想和媽媽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作者好想告訴媽媽,
她離開後的世界變成了什麼樣子。
還有…如果那年媽媽沒有離開,
現在的她會是什麼樣子。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
媽媽的身影在作者的世界裡越來越小。
但是作者依然隨心所欲的讓她活在作者的生活,
如:噴著媽媽用過的香水牌子,佩戴媽媽的首飾等等。
『遠在媽媽生病以前,
她會過世這件事於我而言是頭號可怕的事,
然而它真的發生了,
也真的變成頭號可怕的事情。
但,我撐過來了。
十年後,我還在這兒,
努力將一場悲劇變成溫馨佳話,
就像她會做的那樣。 』
最後的最後,
是作者與家人的珍貴照片,
還有和媽媽共同經歷的溫馨回憶。
有點想說:
曾經在夢裡“撞見”媽媽的葬禮,
讓我從夢中哭喊著醒來,
這也是我無法去面對的頭號可怕大事,
就和作者一樣。
失去母親的孩子,無論過了多少個年月,心里永遠會有一個缺。
我願選擇在缺口裡撒下種子,用愛當養分,讓缺口長滿美麗的花。
把媽媽的愛傳承下去,
我相信這也是媽媽想要看到的:
有愛的幸福未來。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我離開之後》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