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精神
11 Dec

蒲實等《大學的精神》
投稿者:柳潔
看了哈佛大學的通識課名單,傾心不已,也想去讀書了。有些課,真的上得太早無法理解,這個時間再去聽,或許領悟就不同了。
我很佩服書裡舉出的無數人物,他們的認真,致力於學術的精神,是我需要學習的。依稀記得書裡的一句話,“睡覺是很沒有意思的。”這句話真的太有意思了! !
所謂大學,他該如何設計課程?
19世紀50年代,哈佛就已經看到跨科的重要,而列出了八大方向的通識課程。走到今天,我們還在好像很創新地談跨科,這一點諷刺至極,也顯得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心裡想著,如果有機會掌握各方能力,還是應該去一流的大學。和這些人相處,我想自己也會變得更好一些。至少,那不是一個生理、心理都舒適的圈子,而是逼迫你進步的地方。
如書中所言,“這門課並沒有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而是通過將你原本熟知的事物變陌生,給予你另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不按照常理出牌,不按照原有框架來做思考,這個前提是需要大量的閱讀,要有強烈的思辨能力才能走得更高。
“這是時代對專業的要求。只有當深入鑽研了某一複雜學科之後,不僅學會分析問題,還要能合理地解釋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明白真正的智力探究與探索是什麼意思。”簡言之,我們要掌握的,要學的是“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若你在課堂學到的只是知識,那是大學的失敗(引耶魯大學教授的一席話)。所以書中舉了一個我們大家都在犯的錯誤。例如在物理習題上,我們的解答寫了短短的一頁,有的人只是寫了公式和數字,最多附有幾行文字的說明。那樣的訓練模式是不可取的。
在劍橋、牛津,他們要看的不是你到底會不會解題。他們要的是你選擇什麼方式來解答。他們要看你的思考模式,你對這個物理概念的理解,以至於最終的解答用了五頁之多。
好比說哈佛《核心課程》的設計者亨利·羅索夫斯對於何謂一個‘受過良好教養的人’有著這樣的界定:
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寫作;
在某些知識領域具有較高的成就;
對宇宙社會及人類自身有深邃的理解;
勤於思考倫理道德的問題,具有明智的判斷力和抉擇力。
所以啊,這可以看出思考其實是很重要的!
有思考,就會產生問題。那此時考驗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必然回到“人”的身上。當然,這問題需要被簡化,你需要理解自己為什麼要怎麼做?比如說你需要耗盡整個城市的電力才能讓你的機器動起來,那這個方案是沒有用的。觀察入微之餘,要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思考方式之一。
馬克斯·韋伯在《以學術為志業》裡表示“靈魂不經過寂寞與清苦之火的鍛打,完全煉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來。” 在迷茫之時,讀一讀這本書,讓大學的精神融入你的心。真的會發現,自己還不夠努力,自己還不夠認真。推薦之。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大學的精神》訂購鏈接:
https://www.cite.com.my/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618949&osCsid=a2j5n06j2s7h2hg29ogktlob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