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青年
18 Dec

黃山料《漂流青年》
投稿者:千裏尋音
你,18歲時正在做些什麼?又或是這麼問,你,還對18歲做過的一切有印象嗎?
本書的作者,黃山料,便是以18歲作為故事起點,寫下作為90後的他,在18歲成年後的故事。雖然這是個很普通的成長題材故事,但卻很寫實,看了會有感觸。18歲之後,年輕人開始“脫殼”,意味著開始出社會闖蕩了。只是,可能像英文的一句老話所說的:“Too young, too naïve” 。作者畢竟還是太年輕了,所以成年後的路並不好走。上完高中,作者和許多人一樣,背井離鄉到外地讀大學,念服装设计科。18歲的他隻身來到台北,人生地不熟,租房也是貪便宜,所以很是簡陋。過後,作者對接下來以後要當的服裝設計師很是懷疑,這真的是他想要做的嗎?他陷入了糾結中,萬劫不復。隨後,他覺得不管有沒有夢想,只管有沒有把分內事做好。一年後,19歲的他去參加了個服裝設計比賽,希望有所斬獲。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得到了冠軍寶座,總算沒有白費心機。因為重獲信心,他又趕著參加國際服裝設計比賽——倫敦畢業生時裝周。經過一番努力,他總算得到了冠軍,不浪費一大筆錢來到倫敦。只是,他並不對此感到有如想象中般的極其喜悅和興奮,更多的是對接下來的路,有所茫然與惶恐。未來的路,會是怎麼樣,要怎麼走,他也不知道。他,需要一座燈塔。
不知不覺地3年過去了,他22歲了。臨近大學畢業了,身旁的人都在忙著投履歷,到處去應征工作。作者,也被感染了這種 “集體中毒” ,覺得再不快點,就會被社會淘汰。 因為迷惘,所以他找了一條別人走過的路,照著走,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差錯。作者,終於迎來了出社會的年齡。但,他選擇先去入伍當兵,好好沉澱。在軍營裡,不會有在“社會力爭上游”的壓力存在。在入伍的一個機緣巧合之下,他接到了一個特別任務,為他日後所熱愛的工作奠下了基礎。原是不怎麼願意的,但軍令如山,也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了。沒想到,這份任務的內容——為招募新兵而拍一部宣傳微電影,卻誕生出要創業的目標,成立一家媒體公司。
面對在入伍面對的種種挑戰,作者認為:“你經歷的一切,看似毫無意義,卻都是一種累積,累積著你,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臨近退伍,作者去了趟刺青店,在左手臂上刺上“放浪形骸”,意為“精神及行為上的自由,行為思想不受世俗禮節的拘束。”作者想在社會大染缸裡,每個人都唯唯諾諾、安於平庸,但他卻想用真實的性格,和社會擦出精彩的火花,去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
退伍了,作者返回台北,準備著應征工作的事。望著身旁的高樓大廈,他不禁感歎那些在裡頭工作的上班族就算再辛苦,也還有一份歸屬,知道起床後該往哪裡去,每個月結束後,也有可觀的收入。作者開始投履歷了只求有一份安定工作。也真還有公司招他來面試,但還是備受懷疑。他在履歷中提到的“倫敦畢業生時裝周”總冠軍,因為並無媒體新聞報道,而備受質疑其真實性。作者這下子才領會到原來自身能力,還需要發公關新聞稿,得取悅媒體新聞來獲得一份體面漂亮的工作。哦,原來一切是這樣的。
應征工作的四面碰壁,也只能靠著戶頭剩下的錢來過活。此時的他,真的非常非常需要一份工作。就算去到早餐店,也不放棄地、很厚臉皮地問了問老闆娘還需不需要人幫忙,真是不知怎麼形容。作者表示,他還記得“放浪形骸”是什麼,只是回歸社會後他嚮往的“好好生活”,只剩下一份“現實壓力下的苟活。”不久,他總算找到了工作,他即將成為一名上班族。只是他是在外國,歐洲工作。
22歲了,進到公司,真的開始在社會打滾了。第一天的工作體驗還算過得去,只是有些乏味枯燥。作者感慨道,其實所謂的“流行設計”,不過是剪剪貼貼,把其他品牌的設計換一換,變成自家設計。是的,這些都是業界的潛規則,作者便是在如此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沒有靈魂地做著。看著那些公司裡頭個個黯淡無光的老臣子,作者不禁感覺這是他的未來嗎?但作者也沒打算怎樣,選擇了“將就。”
時間就這麼過了一個月,每日重複一樣的工作內容,讓他感到自己格格不入,像是大材小用了。而每月會有的發掘新作品的比賽,作者的參賽作品被選中了。這麼一來,卻是沒迎來同事們的青睞讚賞,反而遭到討厭紅眼。主管甚至放話別以為得過獎就很厲害,給作者下馬威。而就算是在下午茶時間,在茶水間好心幫忙公司總監洗杯子,也惹來非議。那些話難聽得像是作者要獻殷勤來上位,更惹來主管教訓一番。年尾來了,公司也有年終晚宴,招待各位盡心盡力的員工們。看著一個上台拿獎的勞工阿姨,也是被唸著代號“0176”上去的。曾幾何時,從你踏進公司的那一日開始,你的名字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個新來的、那個誰。”
就這樣,作者還在維持著機器人般的工作,賺著月領折合馬幣3000塊的工作。日子久了,作者適應了職場上的尖酸刻薄、社會的階級制度,他認命了,不再掙扎了。面對每天不斷重複的生活,作者糾結著自己究竟在活些什麼?親愛的人,沒能有時間和他們相處;厭煩的人,卻每天朝夕相對。在作者入職的半年裡,陸陸續續有10個人離職了,他也越做越沒趣。下班的時間竟成了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情,為什麼?每天經過的同個路口,等的同個紅燈,回到家,打開燈,面對著空蕩蕩的房間,躺在床上,作者思索著,為什麼自己的人生,走著走著變成這樣了?不是要追求理想的人生的嗎?怎麼竟失去了熱忱,哪裡出錯了?他才明白到,你的每一個“現在的將就”,都會換給自己“未來的折磨。”
大學畢業後,作者做了11個月的上班族,也比同期同學幸運,賺得多一些。只是,11個月後,23歲差不多24歲了的他,還是沒走上往理想人生的那條路。他說,“出社會最殘酷的,不是賺不到錢,而是自己最初的熱忱被熄滅”。後來,這些朝九晚五的日子,失去自我、職場爭鬥的日子,他開始逃避了。他開始不上班,因為他的熱忱被職場生活一點一點地被消磨,背負著“賺錢”的壓力。他說,“每一個挫折,都是讓你有了新的選擇。”他開始選擇“不將就”,離職、創業。作者說,“別讓他們的一事無成,磨去你的熱忱。”是的,終於在24歲,他踏出了第一步,從此踏上了往追求理想人生的路上了,終於可以擺脫那些飽受職場爭鬥、過著“無名無姓”、被盡情使喚的日子了。
打從作者要開一間新媒體公司,他的創業路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他曾經低聲下氣地到處求人為他們拍的短片點讚,打開知名度。卻不受別人搭理,只有一位朋友默默支持他。後來,他甚至落魄到戶頭只剩折合馬幣大約200塊錢。他想尋求安慰,刷著有著3000位“好友”的臉書,也找不著一位能聊上一夜的。他感慨道:“生活真正的艱苦,是當你受夠了現在的生活,隔天起床,日子還是照樣得過。”
還好,這一切沒來得太遲。是的,在25歲這一年,他創業成功了。他說:“不怕困難重重,不怕窮,只怕日子庸庸碌碌,每天日子都相同;我不怕失敗受挫、不怕日子難過,只怕日子連試都沒試過,幾年過後,才發現日子原來只能在遺憾裡度過。”他也成功收穫了幾位年輕又不失熱忱的年輕人作為員工,一起打拼。很快地,要到26歲生日了。
他的另一位創辦人,拉著他開了一個屬於他們公司的粉絲專頁,打開知名度。後來,他回憶起從18歲到26歲,短短八年裡,他竟然搬家搬了13次之多。他說都是“為了夢想而離家”,離開家,在陌生環境裡,開始一個人生活,有著在社會打滾的迷惘,也有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惘。只是,後來這一切也不重要了,因為他已經達成目標。書的結尾是這麼寫道的:“人生裡的迷惘、彷徨並不是過錯,你並沒有比其他人差太多,因為,只要你親自實踐過,當你努力過後,人生終究會給你收穫。”
18歲,一個含苞待放,蓄勢待發的年紀。千萬不要讓社會對你的百般磨難,磨滅了對人生抱有的熱忱。無論你是不是18歲,你都應該為自己感到自豪和努力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不忘初衷。就算前方的路再難走,你要相信,人有無限的可能,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人生短短幾十年,就算失敗了,也總算沒白費來一場,為自己理想而活的戰役!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漂流青年》購買鏈接: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8912